关于藏族踢踏舞的美学考虑

点击数:270 | 发布时间:2025-02-22 | 来源:www.pazuniki.com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3-0000-02

    人类自有舞蹈以来就有踢踏舞。它是介于表演舞与土风舞之间的,以下肢跳跃、膝髋摆收动作为主的,追求足跟踢踏发出声响成效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动作幽默诙谐,情感步伐奔放外向。

    藏族踢踏舞不止是西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藏族踢踏舞中所具备的美学特点,是藏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步中形成的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风格及特征形成的根基。对藏族踢踏舞的美学考虑,是继承出色藏族舞蹈艺术,同时它也是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出色民族文化的需要。对于藏族踢踏舞的美学考虑,能够帮助在新年代更好地发挥藏族舞蹈艺术的独特效果,使其发扬光大。

    1、藏族踢踏舞由来

    藏族踢踏舞千百年来绵延不断,世代相传,其风格特征是对高原农牧文化、宗教文化与劳动生活相融合的生动写照。它保留着淳朴的乡土气息,深深地寄托着藏族人民的理想、愿望,象征着藏族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国藏族的踢踏舞是一种以藏族“堆谐”舞蹈作为主要创作元素,以脚部动作为主的与各种动作紧密结合的踢踏舞,艺人身背木板,走到哪儿跳到哪儿,以其细腻精湛,洒脱奔放的特征而广泛时尚。其基本节奏有:退踏步、抬踏步、嘀嗒步、悠踏步、悠滑步等。舞蹈以膝部屈伸律动带动整个脚掌随音乐步伐在地面上做有规律的踏步。这种节奏最大的特征是,多在弱拍时脚掌拾起,膝盖伸直,强拍时脚掌踩下,脚步灵活,步法稳重扎实,变化丰富,步伐性强,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经过多年进步,藏族踢踏舞渐渐成为一种具备鲜明步伐,舞姿热情奔放,富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又称为堆谐,“堆”在藏语中指“上”或“高地”的意思。因此“堆谐”就是泛指后藏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仁、定日、拉孜、萨迦县与阿里一带叫做“堆”区域的农村圈舞。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区域,后来渐渐风靡于拉萨。堆谐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表明,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但在当时的社会生产非常不发达的状况下,其舞蹈动作,步伐变化较为单一,在游牧文明和原始农耕的早期,大家劳动过后为了表达思想情感和娱乐需要,同时也不排除防寒取暖之意,当时每个村寨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块,有些模仿劳动过程的各种动作,有些模仿各种动物的姿态,集体起舞,大家在统一的步伐,统一的舞步中载歌载舞,在这种原始的娱乐活动中表达着内心的情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比较原始的、初级的集体圆圈舞。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为加大“政教合一”的统治,规定每年6月底7月初在拉萨举行一年一度的“雪顿节”,后来进步成藏戏节,让各地藏剧团云集拉萨献演。在献演中表演了这种活泼热情的踢踏歌舞。因为艺人的传播和民间的相互交往,这种舞蹈流入拉萨后,立即为各阶层人士所喜欢,并得到广泛推广。

    2、藏族踢踏舞风格特征

    1、基本特点

    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点是:松胯、弓腰、曲背,舞者的重点比较低,在胯部或胯部以下,这一体态特点既有受宗教压迫的心理痕迹,更主要的是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协调。除此之外,膝部连续不断、有弹性的颤动和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舞者上身随重心的变化自然晃动,在整体形态上给人以奔放、稳重、随便、潇洒之感。比如:由著名编导张继刚编排的藏族踢踏舞《扎西德勒》,五六十人齐刷刷的低沉的踢踏舞步,衣袖扬甩,或悠扬或奔放,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张力。舞蹈在运用西藏踢踏舞语汇表现西藏巨大变化和藏族儿女幸福生活时,通过肢体语言的形象表达, 向观众传递了西域舞风的魔力。

    2、动作特征

    “堆谐”舞者身体的重点大都落在腰部以下,舞蹈时膝部松弛,身躯微前倾,扣胯,身体的力量给人感觉向下沉,脚下灵活,以跺、踢、踏、悠、跳等脚部动作跳出有规律和变化的各种步伐点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堆谐”虽然在动作和节奏上有一致的需要,但上身随重心变化的自然晃动,在整体形态上给人以奔放、潇牺、随便之感,而正是由于有这类上身材态的变化,使得舞蹈更增添了它的表演性和娱乐性。

    3、服装文化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穿着这种结构肥大的服饰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因此这种以长袍为主的藏族服装虽然很保暖,但也很厚重;另外,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这类装饰品运用广泛,有头饰,发饰、耳环、项链、腰饰等,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要紧地方,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点,装饰品多与古时候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长年穿着打扮如此的服装,行动起来自然使身体呈下垂感,将重心放低。而在行走时。手臂和身体伴随节奏会成左右摇摆状。过去西藏交通不便。很多物品要靠人力背运。当大家背着沉重的物品爬行在高山陡坡上时.身体随呼吸自然的呈有规律的弯腰屈膝。久而久之,这类日常的动态变成一种身体习惯。被藏民带到了舞蹈活动中。

    4、发力方法

    藏族“堆谐”艺术的形成是与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和劳作方法是息息有关的。第一,因为西藏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为了御寒,不能不常常跺脚甩膀,通过身体的热量来抵御严寒。日久天长,这种御寒的行为渐渐演变为藏族的舞蹈动作。“堆谐”中的“跺脚”动作.就是这种御寒行为在舞蹈中的遗留。 藏族踢踏舞重视的是舞者脚上的跳、踢、跃和跺等动作与产生的音响成效。舞蹈时膝部松弛,脚下灵活, 以踢、踏、悠、跳等脚部动作跳出有规律和变化的各种步伐点来表达内心的感情。舞蹈动作与复杂的步伐配合严谨,具备丰富的表现力,形成藏族踢踏舞朴实自如,轻捷灵活的特征。

    3、藏族踢踏舞的美学考虑

    在不相同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备各自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需要,但它们都包括一同的精髓元素,与一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踢踏舞的美学定义。其中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有颤、开、顺、左、绕,以此不同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定义。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规范、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法、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在这种一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一样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有什么区别而构成不一样的舞蹈风格。藏族舞蹈的节奏十分丰富,脚步和手上的动作也非常丰富,脚部上的动作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节奏。藏族舞蹈的手势也可总结为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族踢踏舞的美是什么?它的创作动机又是什么?而这种舞蹈的美也应该隐藏在藏民族的思想之中。正如科林伍德所觉得“所有这类巫术仪式都是忠于原型的再现,虽然有所舍取,它们都机械地再现了意图对之有所增进的那些实质运动。一般说来,它们里面都存在着艺术的动机,但这一动机因为服从巫术功能而饱受奴役,失去了我们的本性。”正由于这样,大家觉得藏族踢踏舞的美是凝冻在藏族民众思想的符号形式当中的,同时这种符号形式正是通过藏族民众将自己对社会自然、神灵的观念想象积淀其中:活动主体将自己对社会、自然、神灵的观念想象积淀为特有舞蹈体态,踢踏的步伐,韵律顿挫,从而使这种符号所获有些内涵与意义就并不是是单纯的对自然的模拟。超模拟的内涵与意义成为这种符号形式的主要内容,也使大家对它的感受获得超感觉的性能与价值,也就使人体自然的舞蹈形态中积淀了社会的价值与内容。并且在踢踏舞的客观形象和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两方面都是这样。而这一特质又正好是审美意识与艺术创作所共有。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觉得人有一种创造运用符号的能力,人的思维与行为都是符号化的,人通过符号创造了语言、神话、艺术等全部文化,构成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展示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改变整个的人类生活。“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而当大家把藏族踢踏舞视为一种符号形式时,大家觉得藏族踢踏舞的美也应该隐藏在这种符号形式当中。可以看出。藏族踢踏舞从始至终都贯穿着浓厚的欢乐祥和的符号色彩。比及现代成熟意义上的歌舞,这种原始的舞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舞蹈具备特定的社会性符号意义,并以其特有些符号之意义与现代歌舞构成不同。社会性的功利性目的在这种原始舞蹈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方面这种舞蹈在想象当中已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生活意义。从而这种舞蹈带给观者的并不止是感官的快感。也不止是活动主体单纯的情感渲泄。从对象上来讲踢踏舞实质已积淀了活动主体的身份、地位认可,自己职责、活动内容、活动对象等。从主体上来讲已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与理解。然而从其次来讲人类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感官愉快,正是在于其中包括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4、结语

    因此.藏族踢踏舞的美是在人性活动中展开的。她所具备的美学特点,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步中形成的很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风格及特征形成的根基。对藏族踢踏舞的美学考虑,是继承出色藏族舞蹈艺术,进步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出色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族踢踏舞不止是西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